冠心病

根據衛生署2015年的數據,冠心病的死亡人數佔 心臟病 的總死亡人數的約三分二 2 ,而2020年有約3600名香港男性死於心臟病,當中超過六成的死因是冠心病 1 ,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2,3 ,有部分患者在40歲左右便患上冠心病 2 。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簡稱,是心臟病的一種。冠狀動脈是一組血管,負責供應氧氣和養份到心肌,當冠狀動脈腔內因脂肪積聚而收窄及硬化,或者閉塞,稱為動脈粥樣硬化,輸送的血流就會減少,心肌亦受影響 1,2 。 成因 ​ 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大大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過重或肥胖、精神壓力過大等 2 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也會導致冠心病的患病率提升² 環境因素 空氣污染:空氣污染物會令血壓上升,加速動脈粥樣硬化⁴ 噪音污染:若長期處於大噪音地帶,噪音每升高10分貝,冠心病的死亡率風險將增加26%⁵ 家族遺傳 冠心病的遺傳率在40%至60%左右⁷,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高膽固醇血症,也很大機會會遺傳至下一代,當中的壞膽固醇會令動脈變窄,引發心臟病⁸ 高齡 年紀大的人血管組織會老化、變硬和增厚,導致血流變慢,如果粥樣硬化物爆裂與血液接觸,就會形成血栓阻塞血管³ 症狀 ​ 動脈粥樣硬化不會在短時間內形成,所以在初次病發前可能不會出現症狀²,甚至有約10%的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在身體檢查也沒有發現異常,而出現突然死亡³。 患者在劇烈運動後、情緒激動時或體力勞動會有心絞痛,痛楚可能擴散至手臂、肩膀、背部、頸和下顎,心絞痛在休息後可能會好轉,亦有機會持續疼痛¹ ²。 其他病徵包括:呼吸困難、疲累、心悸、頭暈、出汗、氣促、臉色蒼白、虛弱、噁心、嘔吐或消化不良¹ ²。 患上冠心病可能會引致併發症,如果病發時沒有緊急救治會令心肌嚴重或永久性受損,亦有機會引發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齊等併發症²。 診斷 ​

冠心病TESTING

目錄 成因 [1] 2 症狀 2 診斷 6 治療方法 6 預防 2 預防 2 預防 2 預防 2 生活方式 2 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大大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過重或肥胖、精神壓力過大等 2 。 生活方式 2 健康飲食,例如低糖、低鹽、低脂和高纖維的飲食 2 每星期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2 保持心境開朗,減少精神壓力 2 成因 2 生活方式 1,123 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大大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過重或肥胖、精神壓力過大等 2 。 生活方式 2 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大大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過重或肥胖、精神壓力過大等 2 。 參考資料 Department of Health. (2022). Men's Health Line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Retrieved July 5, 2022, from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80035.html Hospital Authority. (2022).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mart Patient Website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trieved July 5, 2022, from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en-us/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f9899bdc-ad84-460b-825a-6fdd85a079d6 sfdfsdf ersrtrd [1] #h1

大腦麻痺症

成因 妊娠期 母體感染:風疹(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和弓形蟲病(寄生蟲感染) 胎兒供氧不足:胎盤功能異常、胎盤在分娩前從子宮壁脫落 先天缺陷:神經系統發展問題、遺傳疾病、染色體異常 生產時 早產兒:體重小於5.5磅(約2.5kg)的早產兒風險更高 分娩併發症:難產時嬰兒窒息導致缺氧 出生後 發燒:可能引致腦炎 腦部損傷:腦部感染(如腦膜炎)及頭部外傷 病徵 大腦麻痺症的主要病徵是無法控制機動功能,分為3個類型。 痙攣型大腦麻痺 肌肉僵硬和運動困難 上肢呈彎曲狀態,雙腿受痙攣影響,膝關節形成交叉(剪刀腿) 徐動型大腦麻痺 無意識和無法控制動作 四肢或臉部會有不自主的跳動或緩慢的扭動 面部肌肉和舌頭扭曲或流口水 協調不良型大腦麻痺 平衡感較差,感知能力受到干擾 手眼協調動作差 其他病徵 除了對身體機能的影響,還有機會導致其他功能失調: 智能障礙:有輕微智力損害或學習障礙 癲癇:近半數患者有癲癇 視覺、聽覺障礙、發音功能障礙 治療 雖然大腦麻痺症無法被根治,但有不少方法可改善症狀。 物理、職業及其他治療 延緩肌肉衰弱或惡化的情況、避免攣縮 改善兒童的機動發展 掌握日常生活、活動的動作 發展溝通能力 藥物治療 - 醫生會按照癲癇的類型給予不同處方藥物 Diazepam: 鬆弛腦部和身體 Baclofen: 緩和痙攣症狀 手術治療 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 椎管內注射Baclofen

天使綜合症

天使綜合症是一個罕見的單基因疾病,根據國際天使綜合症組織數據顯示,世界上每15000位新生或50000位成人就會出現一位患有天使綜合症的病人,影響神經系統¹。 天使綜合症又名「快樂玩偶⁷ 」,是由於母體第15個色體上的UBE15A遺傳基因功能喪失,以致患有天使綜合症的病人會有運動和平衡上的受損且伴隨着癲癇發作,導致生活上的種種困難³。 成因 ​ 染色體缺陷 主要原因是第15對染色體長臂15q11.2-q13的位置出現缺陷引致疾病,以下是幾種原因⁷ ⁸: 母親遺傳下來的第15號染色體有小部份缺失 患者的第15對染色體皆來自父親 來自母親第15號染色體的印記中心突變而喪失功能 患者的第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突變 也有較少機率是偶發性疾病 症狀 通常患有天使綜合症的嬰兒不會有任何明顯徵狀,第一個最早出現的病徵為發育延遲,包括在約6-12個月就會缺乏爬行和說話能力。 發育延遲 嬰兒在約6至12個月時會難以爬行和口齒不清的問題²。 運動失調 由於小腦的功能失調,導致一連串神經衰弱,包括四肢和肌肉缺乏組織性,無法判斷距離,以及交替運動障礙⁵。 自閉行為 缺乏社會接觸及溝通能力以及對重複性的行為模式感到興趣⁵。 其他比較常見的特徵有:異於常人的快樂和大笑、進食困難、難以入睡和睡眠質素極差、癲癇、吐舌、眼,頭髮、皮膚較白、脊柱側彎、易於過肥等² ⁵。 患上天使綜合症的病人基本上無法自理,需要別人長期的護理。此外,許多患者都對水着迷,會以水上運動為樂³。 診斷 ​ 產檢 通常在妊娠第9~13週進行抽血,或在妊娠第16~20週進行抽羊水,拿取胎兒的DNA樣本² ⁷ ⁹。 DNA 甲基化:能夠通過DNA排序從而得知嬰兒是否患有天使綜合症 全基因組晶片分析:能夠顯示第十五條染色體是否遺失 UBE3A基因排序測試 :檢查UBE3A是否發生突變  UPD檢定:查看胎兒的第15對染色體是否皆來

腦癇症

腦癇症是常見的腦神經系統疾病,每個人一生患上腦癇症的風險達5%,而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機率是相同的,當中新生嬰兒、兒童和長者有較高的風險¹ ²。腦神經系統由大量腦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帶有微量電流,而電波傳遞的神經信息令我們產生思想、感覺和活動,幫助協調呼吸和心跳等功能² ³。 腦癇症(俗稱發羊吊)是大腦的電波傳遞功能出現問題,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從而令大腦神經功能紊亂,腦癇發作時患者會反覆出現抽筋的症狀¹ ² ³。腦癇症有兩大類,全腦性腦癇在發作時影響整個腦或大部分的腦功能,而局部性腦癇會影響腦的一端,再影響其他部分,所以也可能演變成全腦性發作¹ ³。 腦癇症的成因是? ​ 遺傳及基因:結節性硬化症及神經纖維瘤病²  腦血管疾病:中風和血管疾病有機會導致腦損傷,從而引發腦癇症²  新陳代謝紊亂情況:遺傳的新陳代謝病、低血糖或低血鈣²  退化性問題:認知障礙症²  發育及智力障礙問題:有可能與自閉症有關²  妊娠問題:孕婦感染梅毒或德國麻疹²  感染或發炎:由細菌、病毒例如腦膜炎、免疫性和病毒性腦炎²  腦腫瘤病:原發性或其他器官的癌症轉移²  腦部創傷:頭部受創或會對腦部造成損失,導致腦癇症² 腦癇症有什麼症狀? ​ 大部分全腦性腦癇(大發作)的患者在發作時會尖叫一聲,全身變得僵硬,然後昏倒,四肢痙攣。患者會因呼吸暫停而臉色轉藍,並咬破舌尖和失禁。大發作通常持續一至三分鐘,在恢復知覺後,患者會感到精神錯亂、疲倦和頭痛。部分患者會有失神發作(小發作),常見於兒童,患者雖然不會跌倒或四肢抽搐,但會短暫地失去知覺³。 而一些局部性腦癇發作不會影響患者知覺,患者會保持清醒,但四肢或面部有抽搐的情況,甚至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另一種會令患者失去知覺的局部性腦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胃部不適並產生錯覺,患者會聞到怪味,看見周圍的景色變形和變色。患者可能會目光呆滯,不理會人,做出無意識的行為(如

骨癌

骨癌是因為骨骼細胞異常和不受控制增生所致,腫瘤分為良性或惡性。良性腫瘤不屬於癌性,亦不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或侵襲周圍組織。惡性腫瘤屬於癌性,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和侵襲周圍組織,這種蔓延過程稱為擴散,可引起其他器官的繼發性癌症。
骨癌是因為骨骼細胞異常和不受控制增生所致,腫瘤分為良性或惡性。良性腫瘤不屬於癌性,亦不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或侵襲周圍組織。惡性腫瘤屬於癌性,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和侵襲周圍組織,這種蔓延過程稱為擴散,可引起其他器官的繼發性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