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癇症是常見的腦神經系統疾病,每個人一生患上腦癇症的風險達5%,而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機率是相同的,當中新生嬰兒、兒童和長者有較高的風險¹ ²。腦神經系統由大量腦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帶有微量電流,而電波傳遞的神經信息令我們產生思想、感覺和活動,幫助協調呼吸和心跳等功能² ³。
腦癇症(俗稱發羊吊)是大腦的電波傳遞功能出現問題,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從而令大腦神經功能紊亂,腦癇發作時患者會反覆出現抽筋的症狀¹ ² ³。腦癇症有兩大類,全腦性腦癇在發作時影響整個腦或大部分的腦功能,而局部性腦癇會影響腦的一端,再影響其他部分,所以也可能演變成全腦性發作¹ ³。
腦癇症的成因是?
- 遺傳及基因:結節性硬化症及神經纖維瘤病²
- 腦血管疾病:中風和血管疾病有機會導致腦損傷,從而引發腦癇症²
- 新陳代謝紊亂情況:遺傳的新陳代謝病、低血糖或低血鈣²
- 退化性問題:認知障礙症²
- 發育及智力障礙問題:有可能與自閉症有關²
- 妊娠問題:孕婦感染梅毒或德國麻疹²
- 感染或發炎:由細菌、病毒例如腦膜炎、免疫性和病毒性腦炎²
- 腦腫瘤病:原發性或其他器官的癌症轉移²
- 腦部創傷:頭部受創或會對腦部造成損失,導致腦癇症²
腦癇症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全腦性腦癇(大發作)的患者在發作時會尖叫一聲,全身變得僵硬,然後昏倒,四肢痙攣。患者會因呼吸暫停而臉色轉藍,並咬破舌尖和失禁。大發作通常持續一至三分鐘,在恢復知覺後,患者會感到精神錯亂、疲倦和頭痛。部分患者會有失神發作(小發作),常見於兒童,患者雖然不會跌倒或四肢抽搐,但會短暫地失去知覺³。
而一些局部性腦癇發作不會影響患者知覺,患者會保持清醒,但四肢或面部有抽搐的情況,甚至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另一種會令患者失去知覺的局部性腦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胃部不適並產生錯覺,患者會聞到怪味,看見周圍的景色變形和變色。患者可能會目光呆滯,不理會人,做出無意識的行為(如咀嚼、舔唇、搓手或玩弄附近物品、行走或奔跑等),甚至大笑大哭。發作通常持續一至五分鐘,患者恢復知覺後會感到精神錯亂、疲倦和頭痛³。
而一些局部性腦癇發作不會影響患者知覺,患者會保持清醒,但四肢或面部有抽搐的情況,甚至有針刺或灼熱的感覺。另一種會令患者失去知覺的局部性腦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胃部不適並產生錯覺,患者會聞到怪味,看見周圍的景色變形和變色。患者可能會目光呆滯,不理會人,做出無意識的行為(如咀嚼、舔唇、搓手或玩弄附近物品、行走或奔跑等),甚至大笑大哭。發作通常持續一至五分鐘,患者恢復知覺後會感到精神錯亂、疲倦和頭痛³。
什麼情況會令腦癇症患者發作?
常見的發作誘因包括忘記定時服藥、情緒波動(如過度激動、悲傷或高度緊張)、過度疲勞、飲用過量酒精或吸毒。一些生理狀況(如發燒、大壓力和月經等)有機會誘發腦癇症。另外,在強烈閃光或嘈雜環境下也可能令患者發作,通常是兒童患者² ⁴。
如何診斷腦癇症?
診斷腦癇症並不容易,因為腦癇症的發作誘因較多,病徵也和其他腦科疾病類似,患者有兩次或以上的發作才會被診斷為腦癇症。除了靠病徵判斷,醫生會以不同檢查協助診斷,包括:
- 驗血:有助判斷是否由感染、遺傳或血糖過低/過高引致⁵
- 腦電圖:在患者頭部的不同部位貼上多個電極以接收腦電波,透過觀察患者腦部的電流活動,判斷患者是否腦癇發作⁵
- 電腦掃描:可找出腦腫瘤、腦出血或腦囊腫等可造成發作的源頭⁵
- 磁力共振:可找出導致發作的腦損傷或異常等⁵
腦癇症有什麼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雖然藥物治療不能根治腦癇症,抗腦癇藥仍是治療的首選,有七成患者可依靠定時定量服用藥物以控制發作¹。抗腦癇藥(AED)可以穩定大腦的電活動,防止過度活躍的電能,從而減少腦癇發作。但藥物必須定量,如果血液中的藥物成分不穩,很容易導致腦癇發作²。
手術治療
如藥物治療對患者未能起效,就要透過手術切除大腦引起腦癇的部分。如手術順利,患者甚至會有高達八成的機率不再發作²。
迷走神經刺激手術(VNS)
VNS適用於抗藥性腦癇症患者。該治療方法並非針對大腦的手術,而是透過皮下植入儀器,定期以電流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調節不正常的腦電活動,以減少腦癇發作¹ ²。
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適用於兒童腦癇患者,有三分二的患者進行生酮飲食後,發作減少一半或以上。它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飲食方法,能讓身體產生酮體。但這與一般的飲食習慣有很大差異,所以患者需服用補充劑和定期驗血,並需要醫生、營養師和父母三方合作才能進行²。
患者可以如何預防腦癇症發作?
因為每個患者的發作誘因不同,因此辨析及避免發作誘因非常重要⁶
- 不吸煙、喝酒和濫用藥物⁶
- 要有充足睡眠⁶
- 在安全的情況下適量運動⁶
- 定時定量服藥⁶
我們可以如何處理腦癇症發作的患者?
現時公眾對腦癇症的認知不足,面對發作患者時會作出錯誤處理。根據本港一項調查,有過半受訪者以為患者腦癇發作時,應將硬物塞進患者口中,但此舉可能令患者受傷⁷。當腦癇症患者發作時,旁人不應制止患者的動作,也不能將任何東西塞進患者嘴裏。發病患者亦不需要人工呼吸或心外壓,患者會在清醒後自然呼吸。我們亦不應喂食物和水給未清醒的患者⁸。
如果患者「大發作」,我們應慢慢協助患者躺到地上,讓患者保持側躺姿勢。然後鬆開患者頸部衣物、領帶和眼鏡等,以保持呼吸暢順,並以柔軟的物品墊在患者頭下。再清除患者周圍的雜物,避免患者受傷。大部分發作會在數分鐘內停止,患者會慢慢清醒,如發作超過5分鐘應報警求助⁸。
如果患者「大發作」,我們應慢慢協助患者躺到地上,讓患者保持側躺姿勢。然後鬆開患者頸部衣物、領帶和眼鏡等,以保持呼吸暢順,並以柔軟的物品墊在患者頭下。再清除患者周圍的雜物,避免患者受傷。大部分發作會在數分鐘內停止,患者會慢慢清醒,如發作超過5分鐘應報警求助⁸。
參考資料
- 衞生署藥物辦公室. (2021). 口服抗腦癇藥.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drugoffice.gov.hk/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dm_23.html#a
- IED HK Preparation Group. (2021). 國際腦癇日 - 香港.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internationalepilepsyday.org.hk/%E8%AA%8D%E8%AD%98%E8%85%A6%E7%99%87%E7%97%87
- 香港腦癇基金會. (2021). 甚麼是腦癇症?.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epilepsy.org.hk/%E7%94%9A%E9%BA%BC%E6%98%AF%E8%85%A6%E7%99%87%E7%99%BC%E4%BD%9C/
- 香港腦科基金會. (2018). 四、什麼導致腦癇症?.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brain.org.hk/zh_hk-brain-postDetails-363.html
- 腦科基金會. (2019). 六、如何診斷腦癇症?.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brain.org.hk/zh_hk-brain-postDetails-414.html
- 腦科基金會. (2019). 十、患者能做什麼去預防發作?.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brain.org.hk/zh_hk-brain-postDetails-418.html
- 香港腦癇基金會. (2021). 數據與現況.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epilepsy.org.hk/%E6%95%B8%E6%93%9A%E8%88%87%E7%8F%BE%E6%B3%81/?gclid=Cj0KCQjw_viWBhD8ARIsAH1mCd5Cr2zsqVsgIR5Op2922FcxKkdKDOlm0rubl2s9jDQW4HxuLaiuVLsaAnHNEALw_wcB
- 腦科基金會. (2019). 十二、若看到有人腦癇發作或疑似發作,應怎樣處理?. Retrieved July 26, 2022, from https://www.brain.org.hk/zh_hk-brain-postDetails-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