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想過,生他下來是不是害了他呢?」
今年四歲的蘇廷匡,因患罕見病,天生肌肉無力,發育遲緩,至今仍未學懂說話。每當匡匡媽媽看著其他同齡的小孩能走能跳,幾個好朋友吱吱喳喳地說過不停,而匡匡只能呆坐一旁,她的內心都一陣難過。
然而匡匡一直按著自己的節奏,努力認識世界。普遍會認為父母要付出更多去照顧患罕見病的孩子,但對於匡匡媽媽來說,她從兒子身上學習更多:「有時我會偷偷啜泣,但想起自己的兒子那麼可愛、那麼努力,我也要堅強一點。」
特別的孩子
在匡匡出生不久,媽媽已發現他和同齡孩子不同:三四個月大時,匡匡頭圍比同齡小朋友為大,行為也較緩慢;直到九個月,正常小朋友已能坐定、爬行,匡匡依然四肢無力,坐下時像一個不倒翁般左搖右擺。
為了尋找匡匡的病因,爸爸媽媽幾年間見過不同的專科醫生,做過無數檢查,最終匡匡兩歲時被轉介遺傳科,才確診是基因突變引致第十條染色體缺失。這個病的患者肌張力弱、發展遲緩、語言能力弱,其患癌風險更比普通人高出八至九成,屬罕見病的一種。
收到這個消息,匡匡媽媽直言百感交雜,所幸的是,此病沒有馬上致命的危險。「我跟丈夫說其實都算一種幸運,聽過有一些罕見病只有幾年壽命,至少他還有時間去看這個世界。」
融入孩子的世界
一邊和兒子感受世界,媽媽也發現匡匡的世界和常人不同。匡匡不擅言語溝通,會以發脾氣,甚至嚎哭表達感覺。一次坐巴士,轉車時匡匡不知怎的突然哭得很厲害。初為人母的媽媽手忙腳亂,又擔心匡匡的哭聲會騷擾到其他乘客,不敢帶他上車。
那一天,她在轉車站不斷安撫嚎啕大哭的兒子,直到半小時後,他的情緒才穩定下來。匡匡媽媽直言,當時不知道他在哭甚麼,也不知該如何安撫,看著不停大哭的兒子,她的情緒也在崩潰邊緣:「我想大喊救命。」
後來,在訓練中心姑娘的指導下,媽媽逐漸讀懂匡匡的世界。雖然他不會說話,卻會以不同的聲線哭鬧表達不同意思。「他最喜歡吃,肚餓時哭得最厲害,就似六親不認一樣,就算有玩具或者有電視看,他都只會顧着哭。」
當匡匡想睡覺的時候,他便自己哼起睡覺歌,媽媽就知道他睏了。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相處,匡匡媽媽現在已十分熟悉兒子的習慣,並明白多了他的世界。例如匡匡坐巴士時喜歡坐靠窗邊的位置,有時坐不到,他會不高興一整天。「其實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之後,會覺得他很特別、很可愛。」
從兒子身上學習
在旁人的眼中,或許會覺得匡匡比一般小朋友發展得慢和弱,但在媽媽眼中,她看見一個堅強而努力的孩子。因為匡匡天生肌力較弱,須在訓練中心練習走路。然而,他的雙腿肌肉力量不足,總是走不了幾步就要停下,但他卻堅持訓練:「我看到他是真的很想學會走路,他會不停練習直至做到為止。」
照顧罕見病孩子的路不易走,媽媽有時也會感到沮喪、疲倦,更不時以淚洗面。但一想起匡匡訓練時堅定的眼神,她便有力量再堅持下去。「他比我堅強很多,是他教會我不要輕言放棄。」以後的路還有很長,孩子,請你多多指教。